2024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于10月20日清晨在天安门广场鸣枪开跑,来自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余名选手参与了这场盛事,经过激烈角逐,埃塞俄比亚选手塔德塞·莱盖塞以2小时05分18秒的成绩夺得男子组冠军,并刷新了赛会纪录,女子组冠军则由肯尼亚选手海伦·奥比里摘得,成绩为2小时20分34秒,本次赛事不仅展现了高水平竞技,也体现了全民健身的热情,成为金秋北京的一道亮丽风景线。
赛事规模创新高,组织工作获赞誉
今年的北京国际马拉松赛是自1981年创办以来的第43届比赛,也是疫情后规模最大的一届海星体育,赛事组委会透露,报名人数突破16万,最终通过抽签确定了3万名参赛者,其中包括200余名国际顶尖选手,为保障赛事顺利进行,北京市调动了超过5000名志愿者、800名医护人员和大量安保力量,沿途设置了15个补给站和8个医疗点,国际田联代表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称赞:“北京马拉松的组织水平堪称世界一流。
非洲选手包揽男女冠军,中国选手表现亮眼
男子组比赛中,塔德塞·莱盖塞从30公里处开始领跑,最终以2小时05分18秒冲线,将原赛会纪录提升了37秒,他在赛后表示:“北京的气候和赛道条件非常理想,观众的热情也给了我很大动力。”女子组方面,海伦·奥比里凭借最后5公里的强力冲刺锁定胜局,中国选手同样表现不俗,杨绍辉以2小时08分06秒获得男子国内组第一,张德顺则以2小时25分12秒位列女子国内组榜首,两人均达到巴黎奥运会参赛标准。
全民参与,彰显体育精神
除了专业选手的精彩表现,大众跑者的热情同样令人动容,赛事设置了全程马拉松、半程马拉松和5公里健康跑三个项目,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的参与者,76岁的退休教师王建国以6小时22分完成全马,成为本届赛事最年长的完赛者;而来自四川的视障跑者李伟在陪跑员的协助下,以4小时50分实现个人突破,北京市体育局局长在颁奖仪式上表示:“马拉松不仅是竞技舞台,更是全民健身的盛会。”
科技与环保理念融入赛事
本届赛事首次启用“智能领跑”系统,通过佩戴在选手号码布上的芯片实时监测配速和身体状况,组委会推行“零废弃”计划,赛道沿线设置分类垃圾桶,完赛包采用可降解材料,并鼓励选手使用电子证书,这些举措获得了国际环保组织的认可。
赛事带动城市经济与文化交流
马拉松期间,北京市酒店入住率同比上涨30%,餐饮和旅游收入显著增长,埃塞俄比亚驻华大使在赛后庆祝活动上表示:海星体育“体育是连接各国人民的桥梁。”赛事还特别设置了“一带一路”友好城市跑团,来自20个国家的业余选手身着特色服饰参赛,成为镜头焦点。
展望未来:北京马拉松的新目标
随着2024年赛事的成功举办,组委会宣布明年将申请世界田径白金标牌赛事认证,北京市副市长在闭幕式上透露,未来计划将赛道延伸至更多历史文化景点,并进一步优化服务细节。“我们希望通过马拉松,向世界展示一个充满活力的北京。”